医养结合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加速加深。2017年,全国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占总人口的17.3%;预计到2020年,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到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在这个背景下,未来如何养老成为国家和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大问题。


一、医养结合服务: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

“医养结合”广义理解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

医养结合包含着资源整合与持续照料的理念, 并非单纯地指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结合,而是通过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整合,发挥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各自优势,为老人提供集医疗、护理、康复和养老为一体的持续性照料,提升当前养老服务的供给质量。从机构养老角度来看,医养结合体现的是将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医护人员等医疗资源与养护床位、照料人员等养老资源进行整合,保证能在同一机构中实现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和日常照料等服务,满足机构养老对象对医疗和养老服务不同程度的需求。


二、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现状:巨大需求缺口

养老行业市场需求加大,养老服务面临巨大的需求缺口

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2015 年我国部分失能、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已达到4063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2030 年我国平均期望寿命达79 岁,而北京、上海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可能超过83 岁。老龄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平均期望寿命延长,老年人身体功能下降等因素,增加了老年人群的健康养老需要,预示着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将面临巨大的需求缺口。

老年人群的需求是多样性的,主要包括经济、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护理、保健康复、心理慰藉、社会活动等方面的需求。随着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不同失能程度的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根据国际上通用的科氏量表(Katz Index)来衡量是否失能,按照功能活动得分项数可以分为轻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轻度失能老人的需求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基本医疗照护、保健康复、社会活动等;中度失能老人的需求主要有疾病诊断与治疗、康复休养和心理干预等;重度失能的老人对医疗和照护服务的水平和层次要求更高,表现为长期护理、专业医疗服务和临终关怀等。

我国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率高且多种慢性病共存现状突出,使得养老过程中长期医疗照护服务的需求量和多样性大大增加。

传统公办养老机构急需转型,市场需要更多元化的养老模式。

根据国家规划,到2020年,全国每千名老人将拥有35~50张床位,要达到这个目标,我国的养老服务还有较大的缺口。

当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为典型的90-7-3,也就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模式构成比例分别为90%、7%和3%,居家养老占主导地位,目前在市场上,公办和民营的养老机构在同市场中竞争,民办机构是自负盈亏,公办养老机构有政府的优待和补贴,尽管如此部分公办养老机构还存在运营活力不足、专业化程度低等情况,大部分公办养老院的职能定位不明确、管理体制僵化、资源分配与利用不均衡,现代养老对养老服务的标准逐步提高,养老公办养老机构在急需转型。


三、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现状:资金压力巨大,积极性有待激发

国家已对养老有不少探索与创新,在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医养结合整合了医疗、康复和养老多方资源,实现了养老模式的新突破,但目前一些医养结合机构收费较高且一床难求,一般经济条件的老人难以承受;而医养结合产业也面临高投入、低收益的现状,且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在政策上统筹缺乏合力,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还有待激发。

然而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是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保障。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服务需要很高的成本,但由于自身发展运营产生的收入较低,不能获得较大的资金支持,很难有效地提供连续性的医养结合服务。现阶段的医养结合机构既有政府出资公办的,也有民间投资兴办的,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民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更是处于弱势地位,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管理运营补贴没有落到实处,许多民营养老机构自负盈亏,存在着很大的资金压力,提供服务的积极性很低。

随着养老供需的缺口不断加大,养老这个朝阳产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怎样整合和利用各方资源,克服收益低、风险大的难题,保证持续、稳定的经营,是政府和医养机构长期共同努力的方向。


四、PPP+医养行业:低成本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PPP 模式下可通过政府和社会组织多主体协作来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与医疗服务资源,促成“医疗型社区”(Medical Community)建设,促进多中心间多赢互利合作关系的建立,形成PPP模式下低成本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有效供给能力。

PPP模式下,政府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最佳的既有资格提供资金又具有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主体, 吸收社会资本来弥补政府的财力不足,采取公办私营的模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和管理,将经营权转交给企业、社会组织等市场主体,实现医养结合机构运行机制的市场化,增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发展活力;提高医疗和养老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机构的运营效率,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医疗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通过PPP模式,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契约为基础实现合作和发展,打破了以往政府与社会组织明确的分界线,整合了各自的比较优势,极大地提高了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与供给效率。在提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可以发挥出各自的优势提升医疗养老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政府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供给中可以发挥引导者、监督者的作用,引导养老服务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利用PPP模式中公私互补的优势,建立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的配套机制,完善资金保障机制,拓宽医养结合项目的融资渠道,通过设立医养结合PPP项目专项引导资金、可鼓励信托公司参与医养结合PPP项目等方式来保障医养结合项目所需要的资金,从而推动医养结合机构健康发展。


五、医养行业PPP项目发展:发展前景广阔

目前,中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从理论上讲医养结合的模式能够较好地满足老年人在医疗、康复、保健、娱乐等方面的多重需求,顺应了健康老龄化的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把PPP模式引入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寻求增加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的突破口,可以预测,未来养老服务机构的主流将是以“医养结合”为运作模式的机构,通过养老机构与医院进行合作,实现医院的医疗资源与养老产业的对接。

总得来说,通过对接PPP模式,转变政府职能,联合政府和社会资本提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能够有效缓解政府资金不足,减小社会资本的投资风险;能够创新管理机制、引入市场化的管理方式,提高医养结合机构的运作效率能够完善监督评估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监督,有助于改进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PPP模式对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是有效增加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提升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顺应健康老龄化趋势进而促进健康中国战略顺利实施的有效手段。

截至2018年12月末,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共有医疗卫生项目251个,投资额1940亿元;国家示范项目25个,投资额130亿元;累计落地项目140个,投资额890亿元。其中,医疗养老入库项目32个项目,处于项目执行阶段的有19个,采购阶段的有10个,准备阶段的有3个;国家级示范项目有10个。管理库中消费领域基本公共服务落地项目702个、投资额5651亿元;其中,健康落地项目150个,居第二位,落地项目投资额953亿元,居第三位。

然而目前就PPP项目开展数量上来看,部分地区未开展养老PPP项目,已开展养老PPP项目的部分地区数量不高,地域分布不均衡,在满足我国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上,还有很大的缺口,养老行业PPP模式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