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PPP投融资国际II:中国PPP展望

发布时间:2020-02-25 10:33:23

与国外成熟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相比,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直在出台各项政策文件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政策更迭变化亦较快,不变的是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长。

从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演变上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从中央政府直接投资、中央财政代举债、地方融资平台举债到当今PPP模式的推广,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基建投融资从政府主导向市场化改革推进,社会资本方参与度不断提高,市场资金来源也更加多元化。

从PPP本身的发展趋势来看,当前依然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依然旺盛,前景依然广阔。

就中国的PPP融资市场而言,PPP 项目融资已经是PPP发展的关键点,人库项目融资完成率-度受政策波动的影响遭遇低谷,表面是资本金穿透、投资方资产负债率、净资产限制等因素,但问题的关键还是要聚焦PPP本质,即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公信力、信息的公开透明、项目的物有所值以及合理风险分担等一系列因素,这些决定了PPP融资的生态环境。近几年,中国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越来越往资本市场延伸,相对应的是在2008年之后,市场上金融机构的数量和各种金融资产交易的规模也飞速增长,银行、保险、证券、资管、基金等机构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这为PPP融资提供了广阔的渠道和往资本市场发展可能性。

从长远发展来看,金融机构对于PPP融资的视角,不应仅聚焦于单个的项目融资完成,而是对于PPP融资模式的探索。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购买力平价政策的理解。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与PPP治理相关的政策,包括鼓励和限制政策。政策的研究和理解应该回归到购买力平价的本质,只关注具体的条款会导致对趋势把握的偏差,从而导致决策的误导。

其次,要加强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系统建设。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机构的信用思想主要集中在企业信用或政府信用背书上,缺乏无追索权项目融资或有限追索权项目融资的经验。随着PPP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广泛实施,政府信用背书的时代永远不会重现,项目融资的风声永远不会重现,风险评估将回归到项目本身的风险评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转变信贷思维不仅是风险审批队伍的建设,更是风险审批系统和项目风险识别数据库的系统建设。

最后,从PPP融资市场来看,随着我国PPP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PPP项目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离不开股权交易和再融资交易、金融机构的资本中介。对于资本方和金融机构在基础设施领域,除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传统的银行贷款外,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和股权投资基金将是PPP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金融机构和PPP参与者关注。